吕贝克老城的北面,有座汉萨同盟博物馆。在说吕贝克之前,必须要先了解一下汉萨同盟,因为吕贝克是汉萨同盟的发起城市,也是同盟的首府。
不太了解德国史的可能没听说过汉萨同盟(也称汉莎同盟),但德国的汉莎航空很多人肯定知道吧,汉莎航空Lufthansa其实就是用的汉萨同盟的名称,德语Luft相当于英文的Air,Hansa就是引自汉萨同盟(Hanse)。
我们关于吕贝克的介绍,就从这座汉萨同盟博物馆开始吧。
博物馆的位置最早曾是吕贝克的防御城堡,后来又做过教堂、修道院、救济院、法院和监狱等。2010年,吕贝克市决定在此打造一座汉萨同盟博物馆,所以博物馆与周围的一些建筑是混在一起的。博物馆一部分是老建筑,一部分是新设计建造的,外观很容易分辨。
博物馆的正式名称叫做欧洲汉萨同盟博物馆,Europisches Hansemuseum。
新建部分施工过程中,因为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所以施工进度被拖延了两年。2015年5月27日,博物馆开幕,德国总理默克尔还出席了开幕仪式。
这个平台下方就是新建的展馆部分。
这是博物馆新建筑部分的入口。
这些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距今800年前的早期建筑遗迹,特地保留了一部分。
这是博物馆的售票处和纪念品店,博物馆门票12.5欧,对此不感兴趣的建议不要进,肯定会觉得不值。
下到地下展厅有电梯。门票上有芯片(也许是RFID),可以触发讲解器听讲解,只有英语、德语、瑞典语和俄语(对应当年汉萨同盟的区域)。这又是一处地下考古遗址,作为吕贝克最早的城堡,这里可能始于12世纪。
先说说汉萨同盟的简单历史。
汉萨(Hanse)一词,最初大概有“群体”、“军队连队”、“行会”、“商会”等几个意思。起初只是商人之间的一种结伴互助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商路上的安全,慢慢地演变成一种商业组织行为,最终成为多个城市联盟,类似于今天的国家之间的经贸协定组织。
汉萨同盟之前,德意志地区曾有过莱茵河流域的莱茵同盟和施瓦本地区的施瓦本同盟。
汉萨同盟的原型始于12世纪,最初由吕贝克和汉堡发起。12世纪中吕贝克兴起后,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一座重要的贸易城市。吕贝克可看做是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汉堡则是北海的出海口。
汉萨同盟早期的兴起,也与吕贝克的城市创建者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公爵狮子亨利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关于吕贝克与狮子亨利,后面再说。
汉萨同盟的正式成立年份被认为是1241年,后来科隆和不莱梅也加入了进来。
第三次十字军期间,从耶路撒冷返回英国的狮心理查曾被奥地利公爵俘获,交给神罗皇帝亨利六世扣押做人质,英国为此筹集了15万银马克才将国王赎回。而科隆的商人就曾帮助支付过赎金,所以英王给与了科隆商人(后扩大为德意志商人)在伦敦的特许经营权。而科隆的加入,也大大方便了汉萨同盟成员在英国的贸易。
同盟成员之间由于有互利条件和免税政策,后续又吸引了众多的城市加入。中世纪的欧洲,重要的商路和航路都有人收税,连教会都能收过路税。而加入汉萨同盟则可以不用交这些过路钱。
到15世纪鼎盛时期,汉萨同盟的成员达到一两百个城市(或城镇)。关于成员数字其实也不是很准确,因为有些城市出于某种原因并不想公开加入,但核心城市大约有六七十个。
同盟之间的语言主要以低地德语为主,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详细的商务和法律条款。同盟甚至一度拥有自己的军队、舰队和金库。
14世纪60-70年代,由于在北欧的商业利益与丹麦发生冲突,汉萨同盟曾与丹麦发生过多次战争,当时的瑞典和挪威也加入到汉萨一方,1370年丹麦战争失败,汉萨同盟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商业权利,甚至连丹麦国王的人选都有否决权。
此外,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汉萨同盟也是英国的支持者,并为英国提供资金支持。
15世纪是汉萨同盟的鼎盛时期,随后开始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有新大陆及新航路的发现,德国宗教改革的蔓延,莫斯科公国对诺夫哥罗德的吞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对弗兰德斯地区的扩张,荷兰造船和海上势力的崛起,还有汉萨同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等等。毕竟汉萨同盟是个松散的城市联盟,而不是一个国家,与日益强权的欧洲君主国家抗衡就有难度了。
虽然汉萨同盟日渐衰落,但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期间,汉萨成员确实受到战争的影响要少于其他非成员城市,甚至有些城市还从战争中受益。但战争还是对日后同盟的瓦解影响很大。
1669年,汉萨同盟成员吕贝克、汉堡、不来梅、但泽、罗斯托克、不伦瑞克、希尔德斯海姆、奥斯纳布吕克和科隆在吕贝克举行了最后一次同盟会议,有人说这一年是汉萨同盟解散的年份,我觉得是不准确的。汉萨同盟最后的消失应该是在19世纪后半叶。
下图黄色区域是汉萨同盟鼎盛时成员的覆盖区,主要是北海和波罗的海区域,其中最大最重要的四个城市是诺夫哥罗德、布鲁日、伦敦和卑尔根。
区域外一些亮灯的是汉萨同盟设有商贸站的城市,也几乎遍布欧洲。
这是从吕贝克经波罗的海到诺夫哥罗德(Novgorod)的商路。诺夫哥罗德虽然不是汉萨同盟的成员,但却是同盟商路最东边的商栈,这里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皮毛。汉萨同盟的德国商人每年要来两次诺夫哥罗德,每次都要住几个月。
当时的诺夫哥罗德还相当于是一个独立共和国性质的公国,15世纪被莫斯科公国吞并。
下图商路上,位于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岛,维斯比(Visby),最初算是属于德国(狮子亨利授予了维斯比与吕贝克同等的权力),后被丹麦占领,再被瑞典占有,现在属于瑞典哥特兰省。
维斯比岛在当时是汉萨同盟商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转站,而正是由于丹麦对岛的占领,还引发了丹麦与汉萨同盟之间的战争。
吕贝克的地标,霍尔斯腾门上的拉丁文CONCORDIA DOMI FORIS PAX,据说就是汉萨同盟的格言,对内和谐,对外和平。
汉萨同盟在吕贝克还有自己的造船基地,这可能是当时帆船的示意图。
模拟的货船实物模型。
展馆内部有很多的多媒体显示屏,用门票接触一下就能播放。也有人诟病博物馆内这种新媒体太多,实物太少,而且光线昏暗。
舰船的小模型。
银币。
汉萨同盟俄罗斯商路上的一些重要成员城市,罗斯托克(德国北部波罗的海边城市),但泽(Danzig,即格但斯克,波兰沿海最大城市和港口),维斯比,里加(Riga,现拉脱维亚首都),列巴尔(Reval,即现在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等。
可能是最初的一些建筑地基,由木桩和砖石打造。
汉萨城市建设的介绍,据说很多汉萨城市的建筑样式都很类似,如果多去一些城市的话,可能会留意到。
介绍上说,大概在1200年时,吕贝克的房屋都是木头建造的,大约在1300年时,大多改为砖式建筑。今天在吕贝克的老建筑大多依旧是砖式建筑。
当时的生活场景。
汉萨同盟的主要贸易货物为东部和北部的皮革、兽皮、木材、蜂蜡、焦油、柏油、大麻等,来自西边的布匹、盐和金属制品,卑尔根的鳕鱼、黄油以及铜铁原料矿石等。此外还有鲱鱼、咸肉、粮食、啤酒、葡萄酒、呢绒、羊毛、牲畜、草木灰、鲸油、树脂、弓料、砖、香料、桶板等等商品,同盟的贸易活动成为了原料产地与制成品产地中间的桥梁,也繁荣了欧洲经济。
水产干货的市场,还有称和秤砣。
粮食或者香料
一家布料或服装店的模拟场景。
睡床
武器和盔甲。
各种金属制品
有关海上运输的视频动画。
汉萨船队进入吕贝克的情景。
汉萨同盟通常每三年就在吕贝克召开一次会议,到了后期会议越来越少。一些比较贫穷且无力负担费用的城市也可委托其他城市代表本城出席,如果三次不能派出代表,则被开除盟籍。
汉萨会议主要议题包括,审核新加入城市的申请(加入同盟的条件是比较苛刻的);讨论在外国的汉萨商站问题;宣战、缔约;成员之间的纠纷裁决;开辟新商站以及向不遵守盟约的城市和商人发出警告和劝诫等。
这是议会的场景图,最初的会议召开地点在吕贝克的老市政厅的一层(其实相当于二楼)。
这可能是汉萨成员开会的场景。
可能是会场的座椅。
会场的模型。
这是1518年汉萨同盟的主要城市成员,比如吕贝克、布伦瑞克、但泽、多特蒙德、哥廷根、汉堡、汉诺威、科隆、马格德堡、里加、罗斯托克、明斯特等。
汉萨同盟博物馆匆匆看过,还有周边的城堡和修道院博物馆。
博物馆所在的位置,因为地势较高,曾是吕贝克最早的军事城堡。
13世纪前20多年,吕贝克曾被丹麦人占领过,丹麦派驻的总督就在这里办公。
1227年,丹麦人战败被赶走,城堡被改造成了多明我会(天主教四大托钵修会之一)的修道院。1317年又修建了抹大拉的玛利亚教堂。
16世纪的宗教改革之风也传到了吕贝克,多明我会的修士被赶走。1531年,修道院被改成了穷人的救济院(庇护所),也就是医院的前身。
19世纪,一些建筑也被不断拆除或被改造,一些空地还被用作墓地。
1884年,抹大拉的玛利亚教堂被改做了学校。20世纪又做过法院和监狱。
下面这张图是15世纪时期,修道院及教堂的大致规模,图中右下方就是现在汉萨博物馆的位置。
周围的建筑群,时间原因我也无法都搞清哪个是哪个。
过去的修道院或教堂内,现在也看不到什么陈设了,只有一些图片介绍。
还能依稀看到些墙壁和屋顶的壁画,最早的可能要到13世纪。
建筑的哥特式风格很明显。
什么陈设都没有,只有两位多明我会修士的假人,黑白僧袍是多明我会的标志。
修道院的中央庭院。
这座建筑曾是14世纪修道院的大忏悔室,后世有所改造成为今天的样子。
1896年,因为当地司法的需要,一些古老修道院建筑被拆除,而新建了法院,还有法院配套的候审牢房。
纳粹时期,一些反纳粹份子就在这里被判刑和关押,判处死刑的被押送到汉堡执行。后面在介绍圣心教堂时,还会提到那几个被纳粹处死的吕贝克人。
这是法院的法庭,法庭和监狱一直使用到1962年。
这是一间牢房。
这个平台据说过去是监狱犯人放风的地方。
从高处看外面,下面一排老房子,我觉得好像是当年汉萨同盟的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