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副食品,一直长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近大家比较关注访青岛科技大学教授王家林博士,小编从网上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同济匠心 酿造人生
——访青岛科技大学教授王家林博士
三十多年前,他从山东莒县以优异的成绩“鲤鱼跳龙门”,考入海内闻名的百年学府。
三十多年后,他身兼数职,离开校园数十载却始终秉承同济匠心,书写风姿多彩的“精酿”人生。
他集多重身份于一身:是工学博士、啤酒专家、网红教授、政协委员,还是创业者、企业家……
他,便是来自青岛的同济优秀校友:王家林。
一、 同济情缘
“我们同济精神之一就是朴实无华,脚踏实地,我们常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么多年来,同济人的这种厚重和工匠精神,一直感染着我。”
--王家林
1984年,王家林以547的高分从山东莒县一中考上同济大学应用化学系,与这所海内名校正式结缘。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自古尊师重教,教育也成为很多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重要路径。莒县位于现山东日照,古代莒国号称“东夷之雄”,创造了灿烂的莒文化,这个区域诞生了“鲁莒会盟”、“勿忘在莒”等流传千古的典故。王家林的中学阶段非常艰苦,由于家乡位于沂蒙山区,每周需要回家背干粮,从家里到学校需要步行20多公里。尽管学习环境很艰苦,但王家林学习刻苦,成绩非常优异,在七次大考都是第一名,高考成绩比清华大学录取分高出24分。当时大学盛传“北清华南同济”,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家林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同济大学。
由于报考的化学专业并非同济的强势专业,入学之初的王家林内心颇为失落,但他很快便打开了另一扇门。大学期间,王家林开始广泛涉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阅读了很多地理、人文和政治类的书籍,而这些知识储备,在他多年后留学欧洲都发挥了作用。同济求学生涯中,王家林还学习了昆曲和摄影等技艺,这些爱好和才能,让他和大多数理工男相比,多了一份儒雅潇洒的气质。对于母校,王家林这么描述自己的同济时光:“我在同济吸收到的东西是多元化的,远远不止专业本身,有专业以外的东西,在同济我确确实实感受到同济的丰厚积淀,非常自豪。”
“吃在同济”,是许多同济人念念不忘的母校记忆,王家林也不例外,在他的记忆里,同济的食堂真的是实惠又好吃:“我们同济人吃在同济说这个事全国都知道,在高校行业包括红烧肉一毛八一块,大排两毛五,印象都是很深刻的。”当时的老校长江景波关心食堂,当时还推出一个电视节目就是新闻简报,《校长关心食堂》就是吃在同济的一个记录,这个是非常不得了的。味蕾上的同济记忆深植内心,以至于现在每次回母校,王家林还都会点一份红烧大排,追溯一下当年的感觉。
毕业多年后,谈到母校对他最深的影响,他是这么描述的:“我们同济精神之一是朴实无华,脚踏实地,我们常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么多年来,同济人的这种厚重和工匠精神,一直感染着我。在做事的时候,如何去发挥到极致,深耕细做,对我影响很深刻。”现在同济号召要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王家林对新一代同济人充满希望:“我们同济的名字提的好,同舟共济这个名字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所以说我们从基因上有非常浓烈的家国情怀,我想也给新同济人一些期许,希望他们持续地把我们的家国情怀,我们的同济基因发扬光大。”
二、啤酒人生
“来了青啤(青岛啤酒厂),也算是不经意地踏入这个行业!真正爱上这个行业是青岛国际啤酒节,第一届啤酒节的时候觉得满城盛况,到青岛来参加啤酒节有许多国内外的嘉宾。”
--王家林
1989年,王家林大学毕业,第一个事业平台选择的是青岛啤酒厂。
八九十年代的青岛啤酒厂可谓如日中天,肩负着青岛市的1/6的创汇任务,大部分啤酒用于出口创汇,普通市民想喝一口青岛啤酒,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喝上五瓶平价啤酒。
干一行爱一行,真正爱上啤酒行业源于一个契机。1991年,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这个盛大节日由国家有关部委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为期16天,是融旅游、文化、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节庆活动,也是亚洲的啤酒盛会。王家林回忆说:“第一届啤酒节的时候觉得满城盛况,到青岛来参加啤酒节有许多国内外的嘉宾,也认识一些德国朋友。”1993至1994年,经过层层选拔,王家林作为访问学者领取了德国巴伐利亚州奖学金,赴慕尼黑研修啤酒酿造技术,在联邦德国慕尼黑DOEMENS啤酒学院进修学习。在巴伐利亚,被誉为“啤酒之冠”的精酿啤酒随处可见,其醇厚的口感更是给王家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让精酿啤酒在国内生根发芽的啤酒梦就深植于王家林的内心。
1993年,王家林在德国慕尼黑访学
在青岛啤酒厂,王家林一干就是17年,十几年间,他从工艺员到总工程师,从生产管理到市场营销再到科学研究,对啤酒行业每个领域王家林可谓了如指掌。
在啤酒研发领域,王家林主持完成了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啤酒稳定性、保鲜及抗老化研究”和“非发芽谷物结合高浓酿造提高啤酒质量”,创新项目瞄准的是啤酒新鲜度和企业管理,王家林介绍说:“但是当时只是口号,我把它数据定量化了。就说保鲜的技术,啤酒保鲜抗老化研究,这是我们国家对啤酒的系统研究,对青岛啤酒的口味一致性作出了贡献,也为后来青岛啤酒跨地区扩张奠定了基础。”
研究成果通过国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经贸委优秀项目创新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家林在啤酒保鲜技术领域的研究也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2000年,他受邀赴美国纽约参加世界酿酒大会,国内只有三位专家受邀请,王家林是其中一位。他本人获得青岛市第三届青年科技奖、山东省轻工系统科技拔尖人才称号,还获得中国食品协会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啤酒杰出科技专家称号。
基于在啤酒研发领域的业绩,王家林被青岛啤酒委派到烟台蓬莱工厂做总工程师。对于这段高管生涯,王家林在管理方面收获良多,为他日后创业打下坚实基础。王家林介绍说:“做总工程师的过程中,管理一个企业,从它的采购体系,产品控制体系,生产计划,到安全环保等这些涵盖所有的售后服务都是我在做。所以说这三年多的时间,给我了一个非常大的磨炼的机会,对体系化的运作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三、网红教授
“我是大学里很少的不点名的教授,因为点不过来,我上大课的时候,也是靠我的魅力来影响他们。”
--王家林
2006年,王家林来到了青岛科技大学,面对学校新建不久的生物学科,他认真思考、创新探索如何能够尽快使青科大生物学科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同行中脱颖而出。
王家林分析,山东是酿酒大省,无论白酒、啤酒,还是黄酒、葡萄酒,都有着广阔的市场。于是他决定打造以酿酒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生物学科。事实证明,王家林定位的学科特色非常准确,他立足本地优势产业,培养产业所需人才,为学校生物学科建设开拓出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王家林的科研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酿酒科学、食品发酵、微生态健康食品等。他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将发酵工业的特色融入到学科中,形成以食品发酵、酿酒科学为特色的生物学科。在他教授的酿酒工业学课堂上,学生都能亲自动手酿酒实践,通过他及学院老师的精心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输送到国内同类行业,多数成为所在工作单位的先进标兵。
王家林团队在发酵工程实验室
他以自身非凡的经历,发挥着鲜明的导向作用,引领着许多人传承和创新锻造中国啤酒人的“工匠精神”。王家林很自豪地说:“我在大学的13年里,一批批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了,好多就到酿酒行业来工作了,各大啤酒的集团都有我的研究生、本科生。像青岛本地的华东葡萄酒、即墨老酒等企业都有我的研究生。包括调味品等其他的生物行业,都有我的学生。”
桃李满天下的王家林,还是学生眼中的“网红教授”,多年被评为“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他是高校中少有的上课不点名的教授,但慕名而来的学生却往往挤满教室。今年第一节课,听课的学生把教室坐满了,以至于五个同学没有座位,由于人气太旺,不得不调了更大的教室。王家林在德国、美国做过多年访问学者,深知中西教育理念的差距,欧美大学教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也影响了他的教学方式。德国、美国的知名大学教授和普通学生交流非常多,并且责任心非常强,当他们离开办公室,都要在门牌上写我暂时要到哪里去。这种敬业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家林,有一次在美国受伤,他坚持在轮椅上给学生上完了最后四节课,一时传为美谈。而这,也正是他工匠精神的传神写照。2018年,王家林被评为“第四届青岛科技大学年度人物”,名列榜首。
作为青岛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是中国侨联特聘专家,王家林还兼任化工过程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发酵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啤酒专业委员会理事、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国家啤酒评委等职务。王家林的头衔很多,他的科研工作和社会活动安排也很忙,但他忙而有序,将各项重要工作科学统筹、力求完美。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王家林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团队前往灾区进行灾后重建,经过严格的实地考察以及和创业伙伴的交流沟通后,他们决定在当地建造一间啤酒厂。王家林为其取名为“羌泉”,从那时起,王家林就开始尝试酿造精酿啤酒。由于还有教学和科研上的任务,王家林北川、青岛来回奔波,在一期工程生产线建设的关键时期,王家林曾经5天飞了7个航程。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5月,年产5000吨的生产线建成,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精酿啤酒厂。庆典时,北川一位羌族老人激动地说:“我这辈子都没喝过这么好喝的啤酒!”
四、众筹德华
“在青岛有我们同济元素,特别是德华的渊源。德华是我们同济大学工科的发祥地,我们将德华作为啤酒的品牌,要有这种血脉。”
--王家林
2017年,恰逢同济大学110年校庆,值得所有同济人铭记。
这一年,对于王家林来说,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印记。2017年5月30日,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贵宾云集,共同庆贺青岛德华生态啤酒有限公司盛大开业,这家企业的创办人和全体股东均为清一色同济大学青岛校友。作为这家企业主创办人之一,王家林最早提出以“校友众筹”的方式创办德华啤酒。德华啤酒开业也标志着王家林的人生掀开了新的一页:做一名传承同济精神的创业者。
2017.5.30,青岛德华啤酒盛大开业
从校友提议创办正宗传统德国工艺精酿啤酒,合伙注册成立公司,到工艺设计、定制设备安装调试,再到酿出第一桶合乎标准的啤酒,仅仅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为母校同济大学110年校庆献上了第一桶德华精酿啤酒,充分体现了"同舟共济"的校训和同济人"同心同德"创新创业的拼搏精神。谈到创业,王家林感触良多:“创业有大有小,但是总体来说,你得具备企业家、战略家的意识思维,才好去做创业,否则的话你的选择非常窄。同时你必须得会整合资源,这种能力有多强,你能驾驭平台的能力就有多大。”
2018年10月,王家林受邀出席同济大学“德华之夜”啤酒节开幕式
德华啤酒按照1516年颁布的德国《纯正啤酒法》规定的传统工艺酿造啤酒,只包含优质进口大麦、啤酒花、德国传统酵母、水四种原始工艺配方原料。据专家现场品鉴,德华啤酒闻之有浓郁的啤酒花和大麦香气,沁人心脾,入口醇厚有杀口感,回味微甘,酿造杂质处理干净,饮后神清气爽头不疼,堪称啤酒中的上乘佳品,足可引国内精酿啤酒潮流。精酿啤酒的兴起必然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和盛行,也难免存在缺少制度化和管理规范化的问题。面对行业内工厂规范良莠不齐的情况,王家林直言:“我的原则是缩版式标准化工厂,虽然规模小、日产量小,但是质量和技术必须是标准化、规范化的。”虽是短短几言却掷地有声,一言既出而行必果。于是,在德华啤酒厂里,处处都有着“标准化、规范化”的影子:全程电脑自动控制保证了每一批次的稳定,自动控温技术、悬挂式低转速紊流搅拌系统保证了糖化工艺曲线的严格执行,科学的耕排糟沟系统和液压自动升降技术保证了麦汁透明度和出汁率,斯坦尼克最新热浪煮沸技术可以有效地挥发出DMS等不良风味物质,全自动PID控制系统酵母提供了营养配比合理的麦汁。
显然,“德华啤酒”的品牌已初创成功并将不断发扬光大,而说起这“德华”名称二字的由来,却是与同济又有着另一番渊源,承载着王家林的一个同济创业梦。1909年,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由中德两国政府合资兴办建成,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中外政府合办的大学。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又称德华大学(Deutsch-Chinesische Hochschule),地址在炮兵营旧址。德华大学在学科设置上,结合当时中国实际需要,对工科尤其重视,工科教学后来甚至成为该学堂的主要特色,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914年,该学堂因日德战争爆发停办高级班大部分师生转入上海医工学堂(今同济大学前身)的医学系、工程系和刚刚设立的法律系。为了安排转入同济的该学堂的学生继续学业,上海医工学堂新设立土木建筑专业,并建起理工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德华的消失,成就了一个更高起点和更多可能的上海同济大学,在合并增设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由德华带入同济的土木建筑科,也渐渐兴起,成为了同济大学最为著名的特长学科之一,为后人所熟知。
作为啤酒行业的领军人物,王家林对精酿啤酒情有独钟,以同济土木的源头--“德华”命名的精酿啤酒也承载着王家林的啤酒情缘和创业梦。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传承同济精神的王家林,正在用匠心书写属于自己风姿多彩的“精酿”人生!
2019年4月,王家林赴美国多所知名高校讲学交流
(作者注:本文主要素材来源于同济材料学院校友分会对王家林校友的访谈资料,也参考了《王家林的啤酒人生》、《青科大教授王家林:让中国人喝上“活”啤酒》、《青岛德华啤酒盛大开业》等新闻报道。)
活动顾问: 李奉利 陈龙泉
策划监制: 季相光
撰 稿: 公伟成
访谈记录: 李楠 刘丹
现场录像: 周建平
视频剪辑: 祝焕东 王祥涛
编辑发布: 蔡伟 付万成 高凡
审 核: 纪和春 王凌凌 王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