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啤酒市场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啤酒品牌也越来越多,关于喝新鲜散啤,随时买正宗瓶啤,青岛人的小骄傲,小编从网上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瓶啤缺乏是散啤流行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新鲜,这是青岛的一大特色。据青岛文史专家王铎先生撰文称,“在上个世纪初德国人创办青岛啤酒厂的时候,青岛本地大多是不销售瓶装啤酒的。当时总结的原因是,瓶装啤酒是一种可以储存较长时间的啤酒,所以最适合销往异地。当然,按照啤酒的特性来分析,出厂时间越短,鲜度就越高,口味也就越好。因而早期的青岛人,多是喜欢喝锡罐装的大桶啤酒”。由于这种酒新鲜、可口,包装如“炮弹”形状,故当时又被俗称是“喝炮弹”,其实就是散装啤酒。
当然,也正因为瓶啤的缺乏,在青岛老百姓的记忆里,都是散啤的天下,“上世纪70年代,饭店门口的人行道上,坐着小马扎,每人一罐头瓶子啤酒,从一毛到几毛钱不等,当时点酒必须连带点菜,酒带菜就是这么来的。当年啤酒还在大缸里储存,所以有黑心老板往里兑水的情况”,城市文化史学者李明的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印证。出生于1975年的王栋也曾告诉记者,“从我的上一辈人开始喝啤酒成为一种文化,人们最早用大瓷碗,后来用罐头瓶子,还有一种装啤酒的器皿叫炮弹”。
“大约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前,青岛人在喝‘炮弹’前,饭店里的人还要专门为顾客用气泵往锡罐里打气。故一杯啤酒端上来,沫如白雪,汽泡如千万条银光飘忽的游丝,非常好看。喝啤酒的人,当然也就别有一番兴致了”,王铎撰文称。
“1993年之前我国是计划经济,青岛啤酒也不例外,那时在普通的酒店和商场里根本见不到青岛啤酒,想买青岛啤酒需要凭介绍信和酒票。在青岛啤酒博物馆陈列着一封介绍信,是青岛市人民为钓鱼台国宾馆购买啤酒而开的介绍信。当时的青岛人每当中秋节和春节可以凭户口本、副食品票,一户青岛市民可以购买5瓶青岛啤酒。当时的青岛啤酒是非常紧俏的高档消费品,有钱买不到。如果婚宴,或宴会上出现几瓶青岛啤酒,是非常荣光的一件事。”青岛啤酒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姜卫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厂内正在工作,成千上万的空瓶正在灌装啤酒,马达声配合人声,好似美妙的交响乐曲。参观后走出来,露天草地上,放着桌子,摆设着香味浓郁的啤酒,招待远来贵宾,驻厂课长,在向各位客人高呼:‘起码三杯!’”这是1947年5月3日老报纸刊载的《纺织群英会郊游参观各工厂》中的片断。翻看旧报,不少活动都会提到以啤酒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