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傍晚,坐在街边的大排档里,两瓶啤酒,再配一打烤串,就能享受到这个夏天里最美好的时光了。
说起桌上的啤酒,山东人喝的可能是青岛,东北人喝的可能是哈尔滨,北京人喝的大概是燕京,广东人喝珠江,重庆人喝山城……
但是你知道吗?或许你正在喝的以本地地名命名的啤酒,已经被外资渗透,成了名副其实的“伪国货”!
国产啤酒也曾遍地开花
1900年,随着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建造了第一座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啤酒正式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欧洲人继续建造了东巴伐利亚啤酒厂和青岛啤酒的前身英德啤酒厂。直到4年后,中国本土的第一家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才正式创办。
不过之后数十年,由于时局动荡,国外啤酒无法输入,加上大众的消费能力低,国内的啤酒行业并未发展起来。截至1949年底,我国啤酒的整体年产量也仅为700万升。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促进了我国啤酒产业快速发展,中国本土啤酒才正式站上风口。
1985年,国家决定实施“啤酒专项工程”,地方筹款26亿,建行出资8亿,国家斥资2000万美金购买生产设备,创办啤酒厂的风潮开始席卷全国。
短短数年,中国本土啤酒产业迅猛增长。不光有华润、燕京、青岛等头部品牌风靡全国,上海光明、广东珠江、重庆山城等地域品牌也在当地盛极一时。
1993年,青岛啤酒分别在香港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同一年,我国啤酒年产量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中国本土啤酒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而区域品牌的佼佼者重庆山城啤酒在经过产业整合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无论是在大超市还是小商场,不管是涮火锅火锅还是吃烧烤,随处可见山城啤酒的踪影。不仅在重庆当地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0%,山城啤酒的业务范围还不断向外延伸,在四川湖南等地均有所建树。
不过,中国本土啤酒良好的发展势头却并未就此延续下去。
外资重金进场,多个品牌沦陷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WTO,觊觎中国啤酒市场多年的外国啤酒制造商们,终于按捺不住,纷纷争相涌入。
但由于国外啤酒普遍追求浓厚口味,独特个性更为明显,喝惯了国产啤酒口味偏淡更追求清爽的国人们显然对国外啤酒并不感冒。水土不服最终导致国外啤酒销量平平,不得不让多个国际啤酒品牌草草收场,黯然离开。
但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如此让人眼馋,外资啤酒企业怎么可能会轻易死心呢?所谓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既然正面兵战行不通,那就迂回心战吧。
还是以重庆啤酒为例。重啤在1997年成功在A股上市,眼见规模越做越大,重啤开始向多元化转型,斥1435万元巨资收购生物公司打算进军疫苗行业。
很快,这次推进就让重啤吃到了苦头,迫于疫苗业务研发不力,重啤的现金流逐渐捉襟见肘,啤酒业务也受到极大影响。
来自丹麦的全球第三大酿酒商嘉士伯集团抓准时机,花费重金54.38亿元分三次收购重啤总计60%的股份,成为重啤控股的最大股东。
但嘉士伯的野心远不及此,重啤之后,新疆、大理、拉萨、天目湖等地区的近20家啤酒品牌也相继被其收入麾下,遍布全国12个省份及地区。
除了嘉士伯以外,来自比利时的百威英博集团也陆续入股控股诸如哈尔滨啤酒、南昌啤酒、白沙啤酒、湖北金龙泉啤酒、浙江金狮啤酒等数十个国产啤酒企业。
从正面竞争到背后控股,外资换了一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国产啤酒的半壁江山几乎都已被外资浸透,虽然生产地仍在国内,但实际的控制权早已易主。
如今你在街头喝的本地啤酒,很可能背后就是有外资在控股。
国产啤酒路在何方?
在被嘉士伯控股多年之后,重庆啤酒2020年上半年的财报披露,其在重庆的营收同比下降8.41%,四川的营收同比下降1.86%,这意味着山城啤酒发家的大本营遭到了严重冲击。尽管还有明星单品“大乌苏”表现亮眼,但以山城啤酒为核心的经济性业务板块产量同比下滑8.11%,销量也同比下滑4.26%。这已经是山啤产销量连续第六年出现下滑。
有专业人士指出,在嘉士伯全面控股重啤之后,持续压缩以山城啤酒为核心的经济型啤酒,转而力推来自国外的凯旋1664、乐堡等高端型啤酒是主要原因。
2020年,重啤旗下的高端产品产销量分别实现了36.71%、30.4%的增长,其营收更是达到32.63亿元,同比增长26.28%。而高端产品占总营收的比重在2019年还仅为14.82%,却在2020年实现了翻倍增长达到30.71%。
面对山城啤酒逐渐降低的产销量和市场份额,有一位受访者说,“喝了20年重啤的啤酒,最开始大绿瓶老山城,再到新山城,感觉味道不如从前了。”
山城啤酒的业绩下滑,其实和外资控股也不无关系。从完全控股重啤到2020年这8年以来,嘉士伯已经陆续裁掉近60%的员工。
而重啤现在的处境,几乎就是被收购的国产啤酒的精准缩影。很多国产啤酒在被外资渗透后,本地的啤酒品牌逐渐被边缘化,被替代、雪藏,甚至在最后销声匿迹。
外资先通过收购国产啤酒扩大市场规模,再将自己的高端啤酒引入国内,当人们逐渐习惯了国外啤酒后,就会减少国产啤酒的生存空间,进而压缩甚至覆灭国产啤酒的市场份额。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光是啤酒,所有本土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民族脊梁”来支撑,但愿曾经的国货之光们能够再次雄起!
写在最后:
“从小听到大的老山城啤酒,如今在重庆已难寻踪迹。”一位重庆青年在他的文章中,黯然写下了这句话。
当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外资手里时,本土品牌注定受制于人。而国内消费者们只能面临被卖方引导的市场,那些在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国货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希望这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不会成为常态,希望我们的国产“旧物”们最后都有所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