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副食品,一直长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近大家比较关注台媒:精酿啤酒全球疯,小编从网上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取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的「万物」及「逆旅」,是啤酒头的木桶熟成计画。分别在波本橡木桶及白兰地桶熟成大麦酒及帝国司陶特。摄影石智中
北台湾麦酒主打比利时啤酒风格,除了坚持瓶内二次发酵的作法,同时擅长将本地各种水果「入酒」。图为加入原产于高雄的玉荷包之荔枝啤酒。摄影石智中
以「24节气啤酒」打响名号的啤酒头酿造3位创办人叶奕辰、段渊杰及宋培弘。摄影石智中
啤酒的主要原料不脱麦芽、水、啤酒花及酵母,但已足够变化万千。台虎精酿这款「再见柚子」IPA便是褥暑解渴良药。
以英式淡爱尔为基底,加入台湾特有的东方美人茶,啤酒头在「立秋茶啤酒」欲呈现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样貌,蜜果香气萦绕于饱满的麦芽甜香之中,滋味十分特别,一举拿下去年WBA及今年WBC的大奖。摄影石智中
要证明啤酒并非单调、浅薄且廉价的发酵饮料,精酿啤酒是最好的范例。台湾不仅未在这波席卷国际的精酿啤酒风潮中缺席,甚至屡屡跃上国际舞台成为亮眼的存在。精酿啤酒不只重新赋予个人风格及品味的象征,更拉近了啤酒与这块土地之间的距离。
「烈酒使言语剑拔弩张,进而打断饮宴;但几桶爱尔(Ale)却能平息争端,化干戈为玉帛。」这首出自19世纪英国啤酒诗集的《爱尔颂》(In Praise of Ale)做了上述有趣的描述。或许啤酒的形象太亲民且贴近生活,以致人们对它有不少刻板印象,诸如「啤酒是廉价且没啥学问的饮料」,或「啤酒是屁孩喝的,大人该喝烈酒」。
「发酵饮料」增加幸福感
啤酒的诞生可追溯至人类文明起源的同一时期,酿造啤酒最重要的大麦,是最早被人类驯化栽种的谷类作物,背后承载的历史厚度丝毫无逊于烈酒。现代人有所不知的是,这种今日随处可见的发酵饮料,过去不仅曾是「液体面包」或以物易物的货币,在卫生不发达的年代,啤酒更是少数廉价且便于携带的安全饮水之一,在许多文明里甚至还扮演舒缓社会紧张、增加幸福感的角色;看看日剧里的主角们,下班后最爱来杯冰啤酒便能窥知一二。
在台湾,许多人对啤酒的想象好比狭隘的世界观,无奈地停留在台湾本地的台啤及进口的喜力(Heineken)。但几千年来,啤酒演进出极其繁复的面貌,光就成分,啤酒便远比葡萄酒更难掌握,遑论其酿造的原料及方式,举凡研究麦芽、啤酒花及酵母的种类,或循着拉格(Lager)及爱尔的风格走向,都仅能算是啤酒殿堂的入门指引;若再加上酿酒师成千上万的酒谱,啤酒丰富的多样性,其实再贴近生活不过了。
酿造结合传统与创新
现代啤酒的风味,可追溯至16世纪巴伐利亚王国(今日德国南部)所颁布的「啤酒纯酒令」,规定啤酒的酿造仅限使用大麦、啤酒花、水及后来加入的酵母,此举最初的用意是稳定啤酒的品质,但随科技进步及进入工业化社会,强烈的时代氛围让人们开始渴望崭新的事物,颜色较深且质地混浊、经常带有果香或辛香料的爱尔,逐渐被散发着金黄色泽、口感干净而清爽的皮尔森(Pilsner)式拉格所取代。
一时之间专门酿造这类啤酒的大型酿酒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反观守着传统顶层发酵、未经巴式灭菌或过滤的爱尔(许多传统的爱尔会做瓶内二次发酵,装瓶后还得等一段时间才能贩售),则被视为复杂且没效率的过时象征,退居到口味平淡无奇的商业啤酒之后。
拜上世纪70年代一群热爱传统爱尔的英国酒客,以及80年代热中以美式啤酒花结合英式爱尔酿造方式的北美精酿酒厂之赐,才让啤酒产业重新恢复活力。这群在外人眼中往往带点天真及浪漫形像的自酿者或精酿酒厂,确实为今日的啤酒市场注入一股创意活水,无论是复兴类型(如英国的真爱尔)、结合传统与创新的酿造法,以及重新赋予啤酒与个人及土地更亲密连结的手段,才让众人恍然大悟,原来啤酒不是我们所想的那般单调无聊,选择甚至多到令人目不暇给。这股风潮开始从北美向欧陆及新世界蔓延开来,成为我们今日口中的精酿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