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知识:精酿啤酒,中国人真的喝不起 啤酒资讯:南京:啤酒名字越来越“高大上” 果味啤酒成新宠 灌装啤酒:华润雪花啤酒(萧山)公司复工复产,筹划接手武汉公司的啤酒生产量 灌装啤酒:湛江珠江啤酒多措并举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啤酒大全:百威英博(锦州)公司已做好复工生产准备 啤酒热点:苏格兰精酿啤酒宣布进军印度市场计划 啤酒大全:喜力西班牙公司今年10月起将使用太阳能供电 啤酒大全:嘉士伯天目湖啤酒复工复产对疫情防控的一丝不苟 啤酒动态:青岛国际啤酒节酒王争霸赛:任光超第9次夺冠 原浆啤酒:王家林教授:打造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精酿啤酒 啤酒资讯:第29届青岛国际啤酒节闭幕:接待游客720万! 啤酒评论:结构性升级见效,青啤、华润半年净利润增2成 啤酒要闻:中国青岛精酿啤酒技术及设备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啤酒事件:重庆啤酒西昌、澧县和大竹林正式复产 啤酒导报:百威英博持续购买葡萄酒与烈酒公司,它到底要做什么? 啤酒评论:金星啤酒复产复工,力争做到防疫、生产两不误 原浆啤酒:青岛啤酒三厂全面复工复产,防控疫情同时将生产能力提升 啤酒动态:青岛啤酒汉斯集团川籍员工回西安复工 灌装啤酒:雪花啤酒全员复工率超过60% 啤酒百科:减塑,啤酒行业在行动 啤酒头条:青岛国际啤酒节产品展交会达成4.63亿元成交意向 啤酒资讯:啤酒替代产品不断涌现,含酒精茶饮是否能成功借势健康潮流? 原浆啤酒:芬兰研究中心研发出啤酒瓶“爆炸”解决方案 今日啤酒:李嘉诚旗下长实集团收购英国啤酒商GREENE KING 啤酒信息:燕京啤酒干部职工在“疫”线的日记 啤酒热点:凯威啤酒屋总经理姚玮玮:银行助力共渡难关 啤酒大全:好喝的精酿啤酒代理加盟,就选英豪精酿啤酒! 啤酒事件:华润雪花啤酒合肥公司于今日正式复工 啤酒导报:中山珠江啤酒结合实际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啤酒要闻:艾百力啤酒恢复一条生产线,可日产啤酒 150吨 啤酒评论:央视:中高端啤酒受青睐 结构升级助推业绩和股价齐飞 啤酒事件:中国大型啤酒集团市场发展环境座谈会召开 原浆啤酒:李嘉诚再入英伦 长实潜伏两年溢价51%收购英式酒馆 啤酒头条:韩国7月进口日本啤酒的数量减半 啤酒热点:福建莆田盛夏啤酒消费火热 啤酒头条:珠江啤酒易拉罐生产线顺畅运行,复产与防疫两不误 啤酒信息:雪花啤酒广州公司积极为经销商提供复工防控保障 啤酒知识:燕京啤酒自复产复工以来,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 啤酒导报:沃德古堡(北京)公司签订年产10万吨精酿啤酒及啤酒小镇项目 啤酒百科:百威亚太业务回顾与展望 啤酒知识:青岛啤酒(洛阳)公司克服困难进行生产,满足市场需求 啤酒事件:中国大型啤酒集团市场发展环境座谈会召开 啤酒信息:啤酒板块业绩如期释放 高端化历程成为必然 啤酒评论:加拿大:有组织发起签名运动 要求批准地铁站内出售啤酒 啤酒评论:啤酒企业中报靓丽 业内质疑渠道压货造成“表面繁荣” 啤酒快讯:加拿大:响应民众需求 啤酒店首次在劳工日营业 啤酒知识:青岛啤酒(洛阳)公司克服困难进行生产,满足市场需求 今日啤酒:夜场啤酒品牌代理加盟 夜场啤酒厂家招商 啤酒知识:青岛啤酒社交电商之路要如何走? 啤酒资讯:百威英博资阳工厂开足马力,保障市场供应

啤酒知识:精酿啤酒,中国人真的喝不起

酒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副食品,一直长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精酿啤酒,中国人真的喝不起,小编从网上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喝一小杯啤酒就几十块起步,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只是想解渴消暑的话,这钱拿去喝肥宅水更实惠。

2019年是精酿元年?

继咖啡之后,啤酒的市场格局似乎也要迎来一波资本的暗涌。

其实这两种东西进入中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足够古老的玩意儿,不过最近两年特别受年轻人热捧,真有点当代文玩的意思。

啤酒的中国际遇和咖啡倒也非常相似,入华已久却一直不温不火,行业老大占据垄断地位但又面临下滑危机,而行业的叛逆者则借助资本打响了搅局的大战。

“精酿啤酒”原本是比独立咖啡店还没存在感的东西,最近连生鲜电商都开始卖了,打着精酿鲜啤的旗号,据闻销售状况还相当不错。

中国的消费者们正处于后“精酿啤酒风潮”的时代,一方面“精酿啤酒”刚出于起步状态,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消费者也没有在概念层面形成共识。

另一方面,作为“精酿啤酒风潮”最古老的敌人,资本和大厂已经做好了入局的准备。

这对酒客们来说,并不能算一个好消息。

“精酿啤酒”在中国,坑死,贵死

目前中国消费者对精酿啤酒的第一印象,就是“贵”。

精酿啤酒到底是什么?说法很多,商家们正是利用精酿啤酒定义不清的缺陷,把啤酒做出了红酒生意的风范。

有朋友曾稀里糊涂地买过50多块钱一瓶的“常陆野”,但其实“常陆野”是个很普通的日本啤酒,普通到电商平台上卖20块钱我都不会买的那种。

一瓶330ml的普通精酿卖五六十块钱,商家可以说是相当无耻了,但如今一线城市新开的精酿啤酒店里,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

由于客观原因,国内很多中小酒厂的产品常有不如意的时候,也趁着精酿潮流薅一把羊毛,用文案、情怀、创新的风味尝试来吸引顾客。

对消费者来说,花几十块钱为酒厂的情怀埋单,一次两次就当是为中国精酿之崛起而干杯了,中雷次数多了之后,发誓“五年内不喝国产精酿”的也大有人在。

追溯精酿在中国的兴起,最早把“craft beer”译为“精酿啤酒”的那位一定是翻译界天才,这个中译名完全可以在营销教材中与“可口可乐”相提并论。

craft直译过来应该是“手工”的意思,本是个没有褒贬倾向的词,单纯用来描述“精酿啤酒风潮”最早的状态——家酿或者自酿。

在美国,“精酿啤酒”首先有着严格的产能和资本运作标准:年产量小于600万桶,并且非精酿酿造者或公司所占股份不超过25%。

很明显,大洋彼岸的“精酿啤酒”最先强调的是独立和小众。但国内并没有类似的行业标准和共识, “精酿啤酒”只是模糊地指“比工业水啤更好的啤酒”,与其说是啤酒类型,不如说是一种文字游戏。

看起来高大上的“craft beer”,其实就是自酿酒罢了。

在没有业界共识而“精酿啤酒”在中国声名鹊起的背景下,危机意识渐强的国内啤酒大厂也推出自己的“精酿啤酒”产品企图以毒攻毒。

港真,大厂比中小独立啤酒品牌有着巨大的先天优势:产能高,技术成熟,原料更易得,同时有着成熟的推广渠道和铺货渠道。

体育赛事期间的视频广告和便利店里一排排的“小麦”“黑啤”,是很多人对精酿啤酒的第一印象。

但是,这些拥有先发优势的“大厂精酿”地位却有些尴尬,普通消费者对这些大品牌已经有了“便宜、量大、喝不醉”的刻板印象。

即便大厂在成本控制上再精打细算,这些新产品都要十几甚至二十块,足够让传统工业淡啤的消费者踌躇一阵。

而对已经喝过不少经典进口精酿啤酒的入门者来说,大厂精酿的口味确实没啥竞争力,多花不到十块钱就能买到更好喝的进口啤酒了,买这些总觉得掉价。

国内的中小型啤酒品牌刚刚处于起步状态,有少数先行者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引来模仿者众。但啤酒的灌装工艺有着不小的技术门槛,许多中小型啤酒品牌只能走酒馆售卖生啤的路线,成本控制和销量都不太理想。

归根到底,“精酿啤酒”在北美等西方地区流行了二三十年的背后,是广泛的自酿文化和酒馆文化在起作用,是强调个性以及“慢生活”的新时尚。

而在中国,消费能力最强的一线城市,这种“新时尚”却遭遇了意料之外的不适。

住在一线城市,不配喝精酿

有人认为,精酿啤酒运动的起源是嬉皮士运动,诞生于战后美好社会的“婴儿潮”一代。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来自衣食无忧的中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品味不俗,在青年时期投身反主流文化、反工业化运动,追求开放、个性和自由等等。

而精酿运动的先驱们大都是非啤酒从业者出身的自酿爱好者,业余在自家后院和车库里像炼金术师一样捣鼓,颇具极客性质。

这种做法又被成为“吉普赛酿造”,“自酿”或者“吉普赛酿造”就是现代精酿啤酒运动的源头,但这种波西米亚的生活方式放在北美是郊区中产阶层的亚文化,放在国内可是年轻人的财富自由梦啊。

再怎么热爱啤酒,只要还需要和别人合租、一年搬一次家、隔断间只能放一张床一张椅子的时候,你怎么能指望这个人成为精酿达人呢?

可以说,中国精酿啤酒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年轻酒鬼住不上大房子。

比起啤酒,咖啡更容易得到社畜的认可,毕竟昏昏欲睡才是常态,不喝酒的时候都足够神志不清了。

咖啡象征着干劲和奋斗,这和城市青年们的价值观不谋而合。而酒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痛风、呕吐、酗酒后的发酒疯、油腻的酒桌文化?

在咖啡店谈生意,那很新经济,很国贸。一边喝酒一边谈生意?那得说着漂亮话咣叽一通干,白的红的一起上,黄的啤酒没资格上桌。

在奋斗才是主流文化的一线城市,年轻人能不能按时下班都是一个问题,更别提在工作日的夜晚喝酒了。

人与人之间保持有一定距离的酒馆文化,与中式酒桌的热情好客并不相符。图 / unsplash

而酒馆文化是一种熟人文化,一线城市的格子间和隔断房早就原子级地瓦解了熟人社会。除了极少数独行侠酒客,人们大都把孤零零地在酒馆里喝酒看成一件很惨的事。

加班之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打开冰箱开一罐网购来的冰啤酒开始上网冲浪才是一线城市的普遍状况。

酒馆要面临的挑战还来自电商,去酒馆点一杯酒都是几十块起步,更有七十块一杯的星巴克啤酒,劝退力十足。

相比之下,在互联网上买酒实在太实惠了,好好利用一年两三次的打折减价活动,就足够满足普通消费者一整年的饮酒需求了。

而前文说过,直接进酒馆贩卖是许多中小啤酒品牌的第一选择,电商不仅打击酒馆文化,也会对本土精酿啤酒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

塑料袋啤酒,最本土的啤酒文化

不过,走出一线城市,酒馆文化和精酿文化却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开花结果。

比如说起啤酒就不得不提的青岛,尽管塑料袋装啤酒可以说相当不安全不卫生,但这一过时的做法却能延续至今,俨然成了一种文化仪式了。

这或许是“啤酒文化”最理想的本土形式,足够日常,足够贴近大众。

刚入门的精酿酒客们大都看不起这些工业淡啤,但港真,没有比新鲜的冻拉格更能解暑祛愁的饮品了。

经济较为发达,生活节奏不快的城市才是酒馆文化的土壤,比如成都、重庆、昆明、武汉,这些地方的年轻人对文化尤其是亚文化消费的需求丝毫不比一线城市弱。

迟早会有一部分年轻人从蹦迪梦中醒悟过来,意识到夜场不仅没有真感情,也没有真酒。

而过上家庭生活之后的夜店王子公主们怕死,更怕痛风,大有改掉牛饮只吹,只约三五好友小酌的趋势,而精酿酒厂们要做的就是打赢1664和福佳白,似乎问题不大。

可是,消费“精酿啤酒”到底还是一种奢侈行为。有产品素质过硬的业内人士披露,普通IPA(印度淡色艾尔,精酿啤酒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酒款)卖四五十块一杯,毛利率也只是在小赚的水平而已。

普罗百姓来说,啤酒长期以来都扮演着佐餐饮品的角色,而“精酿啤酒”本质上是需要单独享用的美食,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相左。

在酒馆坐下来喝一杯就几十块起步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只是想解渴消暑的话,这钱拿去喝肥宅水确实更实惠。

在美国,精酿啤酒占据10%的市场份额也用了三十年。在目力可及的未来,买一打送半打,四舍五入约等于不要钱,瓶盖还可以抽奖的啤酒文化,仍然会是主流。

最后再给啤酒辩护一下吧,“啤酒肚”的锅,啤酒最多只能背一半,伴随豪饮进行的暴食行为才是主要的热量来源。

工业水啤便宜够量,再搭配火锅串串烧烤,哪个吃货的夏天不是这么过来的?

痛风也是这么来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