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啤酒市场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啤酒品牌也越来越多,关于乱战30年,中国啤酒市场明争暗斗,谁夺天下?,小编从网上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你认为谁是中国啤酒的一哥?
是北国风光的哈啤、燕京,还是华润雪花和青岛啤酒,还是洋装在身的百威和嘉士伯?如果我们回溯中国啤酒的竞争史,你会发现这个过程其精彩。
燕京、青岛、华润雪花你方唱罢我登场,同时还有外国资本百威、嘉士伯暗度陈仓染指中国啤酒市场。
01
国产啤酒的辉煌:燕京称王时代
1900年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建了啤酒厂,宣告中国杯啤酒的诞生。
几年之后,德国人在青岛建立了啤酒厂,也就是从这开始,中国诞生了啤酒文化,例如东北的“劝酒令”。
“感情深,一口闷”也算是找到了源头出处。
中国的酒鬼很是给力,早在2003年,中国就以2500万吨的消费量,成为全球的啤酒市场。
国家为了推动啤酒发展,在1985年搞了个“啤酒专项工程”,于是从城市到县城,各地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啤酒厂,在之后的三年中,全国啤酒厂就达到了813家。
比如乌苏啤酒、珠江啤酒,都是那会儿建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啤酒和青岛啤酒,这两位是建国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所以也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如今著名的燕京啤酒,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弟,销售时要等到五星啤酒和北京啤酒卖完了,才能轮到燕京啤酒。
燕京啤酒老板觉得很委屈,于是就想了办法,免费为批发商送三轮车,刺激销售。
改变了销售方法的燕京啤酒,销量迅速实现了提升,1996年,燕京啤酒以57万吨的销量,力压青岛啤酒的35万吨,成为当时的国产啤酒。
02
“百团大战”:青岛啤酒收割时代
在燕京啤酒风光无两的时候,啤酒界正在发生着一起又一起的并购,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青岛啤酒接连收购福建、山东等地的啤酒厂,以及华润啤酒进驻华东收购淮北啤酒厂等。
也正是在这时,资本并购开始走进啤酒竞争的战场。
啤酒与白酒不同,啤酒瓶需要回收,以至于啤酒厂都有很强的地域性,销售范围一般不超过周围300公里。
但啤酒厂商并不只想偏居一隅,去外地办厂成本又太大,所以直接收购当地工厂成了最划算的买卖,并购热潮因此袭来。
1996年,青岛啤酒上市,募资16亿,这为之后的疯狂并购提供了丰厚的资金支持。
而在当时的背景之下,许多中小啤酒厂又产能过剩,濒临破产倒闭,大多逃不过被低价收购的命运。
青岛啤酒先是收购了包括趵突泉啤酒在内的一众省内啤酒厂,进而全面扩张,辽宁、安徽、甚至连华润后来的大本营江苏、上海也不放过。
到了2001年,青岛啤酒的“势力”已经遍及全国17个省市,46家啤酒厂。
华润总经理宁高宁是房地产出身,看中了啤酒的发展潜力,于是也开始了资本收购之旅。
沈阳雪花就被华润收入囊中,不过此时的华润没有做啤酒的经验,于是引入了当时世界上第二大啤酒厂商,南非米勒。
这个南非米勒的到来带来了啤酒发展运营展的经验,但同时也打开了中国啤酒行业的潘多拉魔盒。
03
啤酒混战:三个巴西人成赢家
南非米勒的战略是,通过收购当地企业,在把所有被收购的啤酒厂都换上了华润雪花啤酒的牌子,这造成了许多的啤酒品牌随之消失。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05年,收购四川南剑啤酒后,华润雪花已经是中国啤酒销量最高的品牌。
看到南非米勒在国内赚的盆满钵满,一些外资啤酒企业坐不住了,他们“依葫芦画瓢”,以参股、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于是,2003年,嘉士伯收购昆明华狮、大理啤酒、乌苏啤酒,重庆啤酒拉开了了外资进驻中国市场的并购序幕,与此同时,安海斯布希也以49%的股份进驻哈尔滨啤酒。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影响中国啤酒市场的三位巴西人主角就出场了。
雷曼、贝托、马塞尔,这三位是巴西有名的投行家,他们在之前的投行积攒了大量的财富,但依旧不满足。
当时南美的富豪大多为啤酒商,于是他们创办“3G资本”进军啤酒领域,意图拷贝财富密码。
1989年,他们三位收购了巴西第二大啤酒商博浪啤酒,紧接着又将大啤酒商南洲啤酒收入囊中。
2003年,他们又与全球第三的啤酒商英特布鲁合并,并改名“英博啤酒”,拿下了当时全球14%的啤酒市场份额成为全球。
此时的全球啤酒格局是,英博、安海斯布希、南非米勒、嘉士伯、喜力分列前五名。
再后来南非米勒的美国业务和美国的摩森康胜进行了合并,对竞争对手安海斯布希(百威啤酒的控制者)造成了沉重打击,使得其业绩接连下降。
于是在2008年,英博以520亿美元收购了奄奄一息的安海斯布希,而这就是影响中国啤酒格局的关键一剑。
安海斯布希此前通过投资成为青岛啤酒的第二大股东,如果安海斯布希被收购,那么青岛啤酒将和哈尔滨啤酒成为表兄弟。
这次收购也惊动了中国,虽然最后还是同意了,但是有个条件,那就是安格斯布希不能增持青岛啤酒的股份,于是日本的朝日啤酒这时候就出现了。
安格斯布希就将手上的青岛啤酒的股份,转让给了日本的大啤酒厂朝日啤酒(再后来这一部分股权辗转到了复星集团郭广昌手中),这一顿操作完成之后,英博、南非米勒、朝日等国外巨头基本上“控制”了国内的啤酒厂,全球啤酒格局也变了,百威英博、南非米勒、嘉士伯、喜力分列前四。
2014年,随着全球啤酒市场的下滑,中国啤酒并购潮逐渐过去,三位巴西人将视野投向了当时还在高速发展的南非市场。
2015年,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英博以1042亿美元的高价,收购当时南非的啤酒巨头南非米勒。
同样是反垄断,南非米勒将手上持有的华润雪花49%的股份还给了华润,这下,华润雪花就成了全额资公司,华润啤酒也次进入了全球前五。
与此同时,朝日啤酒认自己没有在青岛啤酒中捞到多少好处,就将青岛啤酒的股份卖给了复星集团,然后去接盘南非米勒因为反垄断,不得不卖出的在中欧、东欧的啤酒厂资产去了。
哈尔滨啤酒很是郁闷:搞什么?
哈尔滨啤酒郁闷的原因在于,此前引入了南非米勒资本,本来是想和华润雪花一起实现共赢的,结果两个属于同一个“爸爸”的啤酒厂,竞争的更起劲了。
于是哈尔滨啤酒立即更换了投资人,引入前面提到的安海斯布希,将南非米勒踢出局。
但随着百威英博(收购了安海斯布希)并与南非米勒合并,哈啤又和南非米勒成为了一个集团的兄弟了。
之后的华润啤酒收购全球第第三大啤酒厂喜力的中国业务,成为中国,全球第四大啤酒厂商,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本土啤酒反攻的开始。
但实事求是的说,不论是百威还是哈啤,还是青岛啤酒,背后都依旧有着这三个巴西人的影子,可以毫无疑问的说,正是这三位巴西人,撬动了跨越三十年的中国啤酒竞争格局。
在当下的啤酒市场,依旧是华润雪花、青岛、燕京、百威、嘉士伯五强争霸,在追求低糖低脂健康生活的当下,啤酒市场的未来还有几何,还存在着诸多变数。
但,不论怎样发展,真正喜欢啤酒的人,热爱永不会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