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副食品,一直长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近大家比较关注世界啤酒大赛台湾精酿不缺席,小编从网上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所谓精酿啤酒(Craft Beer),与我们日常所能买到的啤酒有何不同?据美国酿酒师协会于2014年修订的定义,酒厂年产量必须少于600万桶、非精酿啤酒制造商的持股必须小于25%(亦即要能保证酒厂能独立运作),且只能采用传统的啤酒酿造原料及天然发酵原料。
台湾在1987年开放烟酒市场,开始允许外国啤酒进口,在90年代开始有一波比利时啤酒进口到台湾,成为本地精酿啤酒市场的先锋,更是后来台师大地区几间咖啡馆及Live House(如Cafe Odeon、Cafe Bastille、「挪威的森林」及「海边的卡夫卡」等)等「文青」地标的必备。紧接着于2002年,因应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政府废止烟酒专卖并开放民间投资酿酒厂,开启了包括「北台湾麦酒」及「金色三麦」等民营精酿啤酒品牌投入市场。
3年前,有一波投入精酿啤酒事业的品牌及酒厂加入战局,包括2015年率先将台南白玉米及台中小麦芽等本地农艺作物加入啤酒酿造的「禾余麦酒」;以及在同年引进多个国际精酿啤酒品牌的「啜饮室」,让我们见识到原来喝啤酒并非只能在热炒店或KTV,也可以是在一个宛如星巴克的舒服空间里,让精酿啤酒成为生活态度及品味延伸。啜饮室背后的5位灵魂人物,更于隔年在汐止成立结合观光及教育性质的自家精酿酒厂,亦即「台虎精酿」的由来。
台创意技术不输欧美
从2016年开始,台湾本地精酿啤酒品牌便不曾在国际各大啤酒竞赛中缺席,以「24节气系列」啤酒打响名号的「啤酒头」,于今年3月有「啤酒界奥运」之称的世界啤酒大赛(World Beer Cup)中,以加入东方美人茶增添风味的「立秋」茶啤酒站上世界之巅,在竞争激烈的「香草与香料啤酒」项目拿下铜牌;金色三麦更以「荞麦拉格」顺利在「特色啤酒项目」夺下银牌。双双说明了台湾原生的精酿啤酒,论技术与创意皆已拥有与欧美大厂平起平坐的实力。
另一个好消息是,3年前从原本仅占台湾本地啤酒市场不及1%份额的精酿啤酒,已逐渐成长至1.7%,虽然跟老大哥台啤相较之下不及九牛一毛,但我们乐观地看待,本地精酿啤酒正逐渐打开本地人的心防,并以充满在地精神的创意,让啤酒回归本就丰富多元的迷人样貌。
随着工业化及冷却设备等科技的进步,啤酒曾一度丧失与酿造所在地环境之间的紧密连结,但当我们回顾啤酒历史,会发现它一直都是极其在地化的农业副产品。当人们逐渐喝腻了商业啤酒,便不由自主开始寻找大众品牌之外,能提供他们多样、广泛甚至随季节更迭推出的崭新风味。能因应当地文化、市场及口味而变化,同时能在品质与风格取得平衡的精酿啤酒便顺势兴起。正当精酿啤酒重新拉近人们与环境的距离,许多酿酒师进一步发现,「愈在地,愈国际」的啤酒,既充满创意,更是一门好生意。
喝一口体会台湾四季
以本报这次走访的北台湾麦酒、啤酒头酿造、禾余麦酒及台虎精酿为例,他们虽都是本地别具特色的酒厂,却各自对于「在地化」与「台湾特色」有截然不同的诠释。
对曾在美国酒厂任职的禾余麦酒创办人陈相全(Robert)来说,唯有在地思考或使用在地原物料,才有跟国外酒厂一较高下的机会。相较于竞相将本地特殊风味加入啤酒酿造,以博取更多话题及曝光,禾余始终着眼台湾这块土地及在地谷物的本色,「跳脱狭隘认定,以科学眼光发现本地农作物的优点,将之转化成另一种美好,同时思考如何使土地有更正向的发展。」令禾余的「盈溢白玉」、「丹橘月光」及「硬红春」麦酒,彷佛化身精酿啤酒圈的乡土诗人。
以「24节气啤酒」串起台湾四季风味的啤酒头,每一支大胆绝伦的啤酒风味背后,其实都藏有缜密思考,在传统酿造及现代风味取得完美平衡,如「小满冬瓜茶啤酒」以本地绝无仅有的冬瓜糖,取代比利时啤酒传统酿造里的甜菜糖;以德式烟熏啤酒为基底的「清明烟熏啤酒」,则将山毛榉烘焙麦芽的传统焦香,巧妙替换成台湾艾草的焚香。身兼北台湾麦酒及啤酒头酿酒师的段渊杰,一方面谨守北台湾创立以来的比利时啤酒风格,同时念兹在兹台湾丰隆而甜美的各种水果,荔枝、芭乐、乌梅、玉荷包及金桔,相继在他手里化成比利时啤酒常为人津津乐道的清甜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