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副食品,一直长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近大家比较关注一线城市精酿市场大洗牌 青岛市“精酿热”应理性化,小编从网上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精酿这条路真的好走吗?
近几年,主流啤酒品牌之外,越来越多的进口啤酒和精酿啤酒出现在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上。特别是精酿啤酒,异军突起增长迅猛,成为中国啤酒业乃至投资界、餐饮界、酒吧业等追逐的热点。青岛因有浓厚的啤酒文化底蕴,使精酿啤酒的热度在这里悄悄升温。
近日,青岛许多中小型啤酒厂家也将目光聚焦在这块“蛋糕”上。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同于精酿酒吧销售的高端精酿啤酒,很多超市里出现了青岛本地产精酿啤酒,定价中低端。记者在超市发现一款崂迈鲜啤,20块钱就能买到1.8L的桶装,而1L装精酿仅仅只需25元。不同于目前精酿啤酒普遍的高消费,很多厂家推出的啤酒价格定位中等,这种低价策略消费者真的买账吗?如今越来越多的资本投资“相中”精酿啤酒这个市场,这条精酿之路真的好走吗?
现象:
一线城市精酿一年倒闭多半
此前成都媒体就曾报道过,自2014年起,成都突然迅速开了300多进口啤酒馆。不到一年时间,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开业的酒馆倒闭了200多家,一场精酿啤酒行业的洗牌在成都率先上演。像上海、北京、成都等这种一线城市相继出现精酿啤酒馆快速入市并快速淘汰退市的局面,优胜劣汰现象明显。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2016年青岛精酿市场进入爆发期,许多新店开始在青岛扎根。不同于一线城市,青岛的精酿啤酒业发展比较晚。“目前青岛的精酿业虽然做了很多年,但相对比较滞后,还有很大的市场及潜力值得开发和挖掘。不同于一线城市行业的大洗牌和大换血,青岛精酿行业还在稳步地发展。”行业内从业人士告诉记者,虽然行业内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洗牌现象,但是有些不懂技术盲目入市的小酒厂也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是否能经受住市场大潮的洗礼,还得看“基本功”能否修炼扎实。
高端精酿中低定位
“豪饮”青岛人真的买账吗?
精酿啤酒浓郁的口感及多变的味蕾层次让精酿爱好者趋之若鹜。精酿啤酒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化啤酒,只采用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制作工艺回归原始,风味及口感都更加醇厚,酒精度普遍高于普通啤酒。同时也因为酿酒设备及储存设备要求高,产量小等因素使精酿啤酒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啤酒消费中的“轻奢”品。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同于精酿酒吧销售的高端精酿啤酒,很多超市里出现了青岛本地产精酿啤酒,定价中低端。记者在超市发现一款崂迈鲜啤,20块钱就能买到1.8L的桶装,而1L装精酿仅仅需要25元。这种价格让很多普通消费者也能赶上“精酿潮”。“刚开业的时候买的挺多,大家都想尝尝,觉得沙头大口感不错,可慢慢的回购的越来越少,有些好酒的也就是每个月来买个一两桶尝尝鲜。为了挣房租,我不得不上点别的项目。”青岛某超市精酿啤酒代理商告诉记者。
“精酿酒口感是好,但是度数高,没几瓶就得喝趴下,感觉喝不爽。还是绿棒子适合咱老百姓。”市民刘先生是资深老酒民,各类啤酒都尝过,但对于中端消费还是更认可工业啤酒。青岛的酒文化历史悠久,“豪饮”文化根深蒂固,一边喝酒一边吹牛是青岛遍地开花的啤酒屋最常见的画面。精酿啤酒度数普遍偏高,一般喝六七瓶绿棒子的人顶多喝两个精酿就觉得有“感觉”了,这对于很多喜欢“豪饮”的人来说觉得不够“过瘾”,纵然价格下来了,也仅仅当做每月换换口味之用。
缺技术设备差
生产精酿不能仅凭“发烧”热
目前精酿啤酒大部分还是依靠国外进口,但较高的物流成本及较长的物流时间催生本地精酿制造企业的发展。“国内精酿批次口感不稳定,酿造技术较弱,还是目前本土精酿的弊端。”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啤酒行业专家王家林告诉记者,国内越来越多的小酒厂加入精酿啤酒领域,本土精酿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的现象。酿酒设备不规范,原材料品质不稳定,酿酒技术不标准,造成行业良莠不齐。
不过,青岛的精酿行业正迎来势不可挡发展势头,“青岛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大,对于优质啤酒的需求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王家林说,但很多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标准还没有跟上来,不免出现一些粗制滥造。“目前精酿行业尚不成熟,只有保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专家指出,行业内企业应严把质量关,从一粒麦芽到一瓶成品啤酒,从麦芽的蛋白溶解程度到每批取样的微生物检验,任何一道工序都必须保证检测结果无误,真正做到对于产品作业的极端精细化和高标准要求。只有对品质的高度追求,才能保证行业内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