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副食品,一直长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近大家比较关注啤酒行业:提价空间有多大?,小编从网上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遭受疫情承重打击的啤酒行业,开始提价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10月份中国啤酒产量累计值为2996.2万升,同比下滑7.5%,但下滑幅度较年初收窄。前三季度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重庆啤酒、百威亚太 (中国地区)平均吨酒价格同比分别+1.7%、+2.0%、-0.7%、-1.8%。三季度,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重庆啤酒、百威亚太(中国地区)平均吨酒价格同比分别+1.8%、-12%、-0.5%、+1.6%。
对此,财通证券认为,我国啤酒行业发展至今,绝大多数省份已经形成完全垄断或寡头垄断格局。完全垄断市场即为啤酒企业的核心利润池,不仅支撑企业绝大部分销量,同时也可作为企业结构升级的支点区域。随着各啤酒企业通过并购跑马圈地告一段落,同时各公司对产品矩阵进行升级,行业整体竞争压力有望趋缓。
华西证券也认为,啤酒行业正从“要规模”向“要利润”转变,认为未来在产量稳定的前提下,结构升级带动价格提升将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逻辑,行业竞争的主阵地将集中在中高价位带,中高端产品竞争力和渠道布局将是判断企业成长性的重要维度,可谓“得中高端者得天下”。
可见,未来啤酒行业相关公司的利润增速主要来自于“提价”。那么,啤酒行业的提价空间还有多大,啤酒价格会随着当前的激烈竞争格局和原材料提价到达天花板吗?
对此,一位行业内人士认为,提价需要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之一:1)区域绝对垄断或与竞品诉求一致;2)提价原产品自身价格相对同档次竞品偏低,存在提价空间;3)厂家对库存和渠道价盘控制能力强。
不过,由于啤酒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以上每个条件的触发均较为苛刻,因此过往行业整体多是成本上涨倒逼整体提价。
事实上,由于成本上涨导致的直接提价案例并不多。梳理近3年各大啤酒厂商的提价事件也大多为覆盖成本上涨进行的小幅提价,如每箱涨2元的提价幅度。从成本端看,啤酒是成本高度敏感型的行业。数据显示,A股啤酒上市公司整体的成本、费用及利润占比,其中成本端占比约为六成,而销售净利润率整体不到10%。从成本拆解来看,啤酒生产成本中包装材料占比约为45-50%,麦芽及啤酒花成本合计约占30%,其余人工成本、制造费用、能源消耗等合计占比20-25%。
包装材料主要为玻璃、纸箱以及铝,其中铝价在2015年底开始触底反弹,玻璃和瓦楞纸均在2016年7月开始上涨周期。原材料方面,大麦价格于2016年年中开始提升,啤酒花价格也自2016年开始逐年上涨。在此成本压力下,成本上涨挤压小厂生存空间,对小厂进行洗牌,大厂通过规模效应可在激烈价格战中生存,但由于直接提价空间不大,亦非常艰难。
直接提价较难,通过产品结构升级推出高端产品、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建立品牌护城河的间接提价成为厂商杀出血路的妙计。研究产品矩阵的价格分布可以发现,我国啤酒产品结构整体呈现“两头窄中间宽”的树形:由于多轮行业竞争以及成本压力,3元以下的低档酒产品正逐步退出市场,仅小范围存在部分区域;8元以上高档及超高档产品则主要为百威、嘉士伯、喜力等外资啤酒品牌所占据。
目前,我国啤酒主流产品价格带为3-5元的中档价格带,如青啤经典、雪花清爽、哈啤小麦王、燕京精品等,均为内资啤酒企业多年经营的单品;而近几年由于内资啤酒企业整体消费升级,也在推出5-8元的中高档价格带产品,如纯生系列、雪花勇闯天涯等。但总体而言内资啤酒企业在中高端市场份额占比仍然较低,高端化空间大,难度也大。
从吨价角度考虑,对标全球,国内啤酒公司吨价提升仍未到终点,啤酒行业提价空间尚存。亚洲是目前啤酒最大的成长性市场,国外成熟市场的吨价水平对于我们判断亚洲和国内啤酒吨价的空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据显示,虽然国内头部啤酒企业已经开始“高端化之路”,通过丰富产品矩阵中的中高端产品系列、增大中高端产品占比,对吨价拉升效果明显,但本土品牌吨价仍低于平均吨价。行业内规模前几的华润、青岛和燕京等公司的吨价仍不足3500元,相较于行业均值仍有20%的增长空间。从全球三大啤酒厂商的吨价来看,2019年百威、喜力和嘉士伯整体吨价分别为 6527、8146和 5407元,远高于国内平均吨价和本地品牌吨价。
即使在亚太地区,百威和嘉士伯的吨价也达到了4901和4851元。具体到产品看,国产啤酒品牌销售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覆盖主流消费人群,但整体价格带偏低,以3~5元为主;但国际品牌如百威、嘉士伯、朝日和喜力等主流产品零售价在10元以上。总体而言,国内啤酒仍有较大的追赶空间。
财通证券表示,“国内啤酒消费仍未完全成型,预计将不断向成熟市场靠拢,消费者对于啤酒的品质和品牌追求将不断细化,最终将带来整体吨价的提升。未来国内啤酒的吨价上限大概率与百威亚太吨价接近,预计整体吨价空间4800-5400元之间,相较于2019年有14%-30%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