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副食品,一直长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近大家比较关注“双循环”打造“双市场” 推进中国啤酒国际化进程,小编从网上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北京5月24日电 在“健康、理性、欢聚、潮流”的啤酒消费文化引导下,中国啤酒行业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建立起民族品牌矩阵。随着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品牌经济时代的来临,鼓励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中国啤酒龙头企业通过加大产品出口和到境外生产中国品牌啤酒,推动民族品牌成为国际名牌,是中国酒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发力点。
中经社分析师认为,在互联网、数字经济和“双循环”市场背景下,中国啤酒龙头企业要加强海外市场和国际啤酒产业格局的分析研判,掌握海外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数据,以产品创新为抓手,不断推陈出新,辅助以新媒体传播手段,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绑定消费者的购买力,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品牌烙印”,拓展海外“增量市场”,推进中国啤酒国际化进程,提升民族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国内“存量市场”。
“量跌价升”市场趋势下 中国啤酒国际化再受关注
据统计,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累计产量3411.11万千升,同比下降7.04%;实现利润总额133.91亿元,同比增长0.47%。国内啤酒市场整体呈现出量跌价升的趋势,国内啤酒消费市场趋于饱和。
“十三五”期间,华润雪花和青岛啤酒等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产品在海外消费者心目中的接受度和市场普及度逐步提升。截至目前,国产啤酒主要的出口地区还是亚太地区,如韩国、缅甸等,中国啤酒国际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经过一代代啤酒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啤酒酿造技术和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由于啤酒的产地属性不具稀缺性,生产工艺、原材料的通用性强,国产啤酒和进口啤酒在品质上已难分伯仲,啤酒已经属于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酒类产品。
由于国内市场“饱和”,但国际市场“不饱和”,中国啤酒国际化再受业内关注。
产业链强基固本有助于中国啤酒国际化
要想加快中国啤酒国际化进程,产业链的稳固是前提,生产原料的高品质是基础。
为了严控啤酒原料质量,保证产品品质,国内啤酒企业一直坚持将进口优质啤酒大麦作为主要的酿酒原料,导致啤酒大麦对外依存度达到80%以上,国际市场上啤酒大麦价格变动和包装成本逐步提升对啤酒生产成本影响较大,国产啤酒大麦产业发展仍然处在低谷阶段,产业链是否稳固,将直接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会间接地影响中国啤酒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大型啤酒生产企业加强与国内麦芽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种业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国产啤酒大麦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双循环”打造“双市场” 推进中国啤酒国际化
据统计,2020年,我国累计进口啤酒58.42万千升,同比下降20.2%。其中一个原因是,近年来,海外酒企将部分产能移植到国内生产,加速中国市场布局。
重庆啤酒2020年年报显示,公司大股东嘉士伯将优质啤酒资产通过资产重组注入重庆啤酒,使其成为嘉士伯在中国运营啤酒资产的唯一平台,销量、营业收入都实现了近3倍的增长,资产和营收均达百亿级别,并采取“本地强势品牌+国际高端品牌”的品牌组合策略,满足消费者在不同消费场景和价格区间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在中国啤酒市场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2020年,累计出口啤酒38.67万千升,同比下降7.4%。虽然中国啤酒国际化步伐不快,步幅不大,但是,推进中国啤酒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啤酒行业的共识。
青岛啤酒是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之一。青岛啤酒2020年年报显示,公司海外(港澳及其他海外地区)销售额为5.62亿元人民币,通过海外设立子公司,借力当地代理商的本土资源,尝试建立属地化的业务开发团队,发挥青岛啤酒的品牌和品质优势,打造并提升青岛啤酒在国际市场的高端品牌形象。截至目前,公司产品已经行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俗话说,“墙外开花墙内香”。我们认为,中国啤酒龙头企业作为“走出去”的主力军,要在践行“双循环”的过程中,实现国内外“双市场”的增长,在推进中国啤酒国际化进程中,展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新风貌,与此同时,中国啤酒行业也必将迎来国内市场的新繁荣。